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6
发表时间:2021-08-09 12:04 在国新办7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从为啥建到谁参与,从价咋定到防造假……这场吹风会“干货”满满,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问:为什么要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赵英民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简单地说,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交易前,政府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把剩余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就需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赵英民说,“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方案,牵头组织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目前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根据“三定方案”新职能职责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利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了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管理系统,指导推动湖北省、上海市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任务,并且通过了系统的测试和验收。 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从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陆续启动了交易,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二问:为什么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赵英民介绍,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这个行业首先纳入,同时可以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赵英民说。 三问: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用多大? 赵英民表示:“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赵英民介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